精彩的课堂源于生成
姚慧忠
近期读一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教师指导学生默读鲁迅小说的《故乡》后,当请同学们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时,多数学生都不对小说主人公闰土感兴趣,而是更加喜欢关注杨二嫂。于是,教师放弃“原有的预设”,而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起杨二嫂这个人物来了。
这个案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尤其揭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确有可贵之处。
注重“生成”是新课程倡导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是要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是相对的封闭性、稳定性。然而,传说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要求教师只能根据约定预设的目标,按照原定设计的程序、方法等一步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不允许学生有所偏离,稍有改变,即被教师控制,加以调整,甚至进行压制,强行改变,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公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缺乏活跃气息,和谐的气氛,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我们高兴的看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愈来愈深入到我们广大教师的头脑里,在教学中既精心进行预设,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善于在课堂上产生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形成积极的教与学的效应。
案例中的教师正是这样的把握和运用“生成”的,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提示学生“最感兴趣的人物”,运用了表决的方式,他不但对打破“预设”的同学不加以抑制,反而提出表扬。这样,就进一步激活了课堂气氛;他还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让同学们深入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将课堂渐渐引入高潮。在这个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师生“共生共学”的局面,生成性资源在师生对话与沟通中产生。在生成中,师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引向产生灵感、发挥创造。我们看到了教师在学生自已发现并提出问题后,不断启发点拨学生创造性探究的欲望,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处于动态的发展中。这样的课堂体现出鲜活与灵动。
精彩的课堂源于生成。我们都应按照新课堂的要求,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式,正确把握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辨证关系,去营造生成一个又一个精彩分呈的课堂。
2006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