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后记

作者:黄锦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年01月05日 点击数: 字体: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他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和红军勇于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由于诗歌所描述的长征距离当今学生所处的时代太远,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状况不为学生熟悉和理解,教学时如何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走近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如何从朗读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我在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介绍时代背景,缩短时空距离。

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征,我备课时在简介时代背景这个小环节上反复斟酌,如何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占用过多时间,又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长征,走近长征呢?经过反复推敲,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课堂导语: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出示长征地图)英勇的红军战士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一年,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毛主席当年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长征终于取得胜利时,他回顾长征历经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壮丽的诗篇。(出示《长征》全诗,激情朗诵)在介绍中,我通过使用实物投影,出示长征地图,演示长征路线等辅助手段,从地理状况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配上教师的激情朗诵,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欲望,在一开课便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进入以下的学习过程。

二、留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当今教育界广为推广的教学模式,怎样按照这样一个科学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实践,是我备课时反复考虑的主要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课堂讨论、汇报交流等学习环节,目的是留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立本课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总结,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在课堂教学操作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堂讨论后的交流活动仍旧没有摆脱教师牵引的束缚,这提醒我今后要加强主体性教育的学习和研究,以推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三、从朗读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感知七言律诗的节奏韵律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体,在朗读上比其他文章要求更高。怎样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怎样帮助学生从朗读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呢?我在教学时注意留给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示范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对比读等等,来有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做到熟读成诵,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对七律诗歌的优美语感有所感知,从而对格律诗的结构特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而毛主席所著的《长征》,则是中国文学中的不朽诗篇!愿我本课的教学,能给同学们一些有益的影响。

武大附小:黄锦琳

2000年5月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