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些不成熟甚至看似可笑的点点“火花”,恰是孩子们大胆思考的体现,我们不但不要扑灭它,更要去保护它,引导它,让它去点燃起思维的辽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就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点感想。
一.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创造
只有充满了自信和勇气地做一件事 才能获得成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课堂上,对一些孩子提出的“奇怪”想法,老师不应当轻易否决,因为那些看起来奇怪的,出乎老师衣料之外的想法,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们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爸爸比小明大几岁?”大部分的孩子按照老师教的“从问题出发”的方法分析,用两步进行解答,先分别求出两人的年龄,再求出年龄差。可有一个孩子却高高地举起小手说:“老师,我有简单的方法,这题不用分两步!”同学们用奇怪的目光望着他,然后是一阵哄笑,我却欣喜的把他点起来,让他讲讲自己的想法,原来他直接用5×5=25(岁),同学们笑的更是厉害,纷纷说:“你那第二个5是哪来的啊?”他急得直叫:“多的,多的!”我顿时明白他的意思,用线段图带着孩子们分析,孩子们都明白了:原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那5是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多的5倍。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那孩子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充满了自信。
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要予以肯定,这样保护了孩子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更有勇气很和信心地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创造良好的氛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气氛、宽松的环境里,才会让学生有“安全感”,才可能让孩子们的潜能大胆地、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的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一节数学课并不需要老师从头讲到尾。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别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例如活动中,可提出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解答,在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结果;又如,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加上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思维过程,交流中比较,选择出最佳方案。这比方在求正方形走成的教学中,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工具(绳子,尺正方形模具)和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在小组中活动讨论,结果是有的孩子用绳子先比,再用尺量绳长;有的孩子直接用尺量各边的长;有的孩子把模具拆成一整条线段用尺测量;还有的用正方形边的特点,只是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四……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下,自主地具有创造性的解决了问题。
三.创设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尽量让孩子们“动”起来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于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加深刻,还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多做些创新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不是就题讲题而是尽量让学生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让学生掌握一类型的应用题。从而增强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索新知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思维品质。除此之外,课堂内完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的欲望,提高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让我们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让我们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让我们解放双手,脱区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让我们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用于发觉孩子们的创新潜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