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顾各思义,就是讲授内容、知识的材料。一直以来,教材(课本)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每一节课教学活动师生离不开课本,教材被认为是神圣的。长时间的教师为“教教材”而教教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 一观点的指出,对于我们科学教师而言,犹如给了一支兴奋剂,催化我们在教学中更大胆地“用教材教”。现举几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用材教教”的体会。
一、在原有的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宽
老教材里有的课一般举例不多,而且那一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时如果只局限于那几个例子,只重视那一点结论,对于学生的探究,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我们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像这样的课,我基本上是在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加以补充丰富。如《用根、茎繁殖植物》一课,教材里只举了夹竹桃用茎(压条法)、甘薯用根繁殖的例子。教学中我补充了两个内容,一是植物其它的繁殖方法(主要是叶);二是用茎(地下茎)繁殖的其他植物。补充第一个内容是有少数同学已经知道有的植物可用叶繁殖,像五(1)班的邹翔同学两次用宝石花的叶繁殖成功,其中一次还送给实习老师,既然有这么典型的例子,何不将这个方法向大家介绍呢?补充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补充的,当讲到甘薯用根繁殖后,还有哪些植物可用根繁殖时,有不少同学认为萝卜、胡萝卜可以用根繁殖。因为我们吃的萝卜、胡萝卜的根,另外,城里的学生也没有见过萝卜、胡萝卜的种子,所以对萝卜、胡萝卜用种子繁殖的情况很陌生。教学中,学生还提出了蒜是茎,还是用根繁殖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我先让他们查资料,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萝卜、胡萝卜用种子繁殖,像蒜、姜、藕、竹、马铃薯等都是用茎繁殖。关于用根、茎繁殖植物的内容,整整花了两课时。另外,《生物的启示》一课我让学生自由地谈在生物的启下有,有哪些发明创造,每个班的学生都说了十五个以上。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已经了解有关内容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讲出来,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也使其他同学受到影响。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关于动物课例,像哺乳动物,鸟、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教材中往往以几种动物为认识对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观察这些动物的外形、繁殖方法,然后比较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结果,有不少学生仍从字面上去给一些动物分类,学生的认识水平没多大提高。因此,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我校吴向东老师做了一套关于脊椎动物的软件,资料提供了大量图片,并配有文字说明),教学时采用“提出问题——查图资料——研讨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效果较好。如《鱼》一课,资料中提供了15种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鲫鱼、鲑鱼、蝴蝶鱼、墨鱼、海马、鲨鱼、射水鱼、娃娃鱼、鲸鱼、箱豚、金鱼、鳊鱼、小丑鱼、章鱼、鳄鱼。这些都是鱼吗?学生进行推测,老师不给予答案。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收集事实,通过研讨得出鱼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运动,产卵繁殖的结论。同时也明白:墨鱼、鲸鱼、章鱼、鳄鱼它们虽叫鱼而不是鱼。海马、箱 不叫鱼,样子也不怎么像鱼,但是鱼。最后根据鱼的特征进一步探究,鳝鱼是不是鱼。这样组织教学,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也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大胆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灵活对待教材中的实验方法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还对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方法或加或减或改进。如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致使声音产生,其中加了一个用钢尺做实验,左手把钢尺的一端按在桌上,右手把钢尺的另一端向下按,然后松手。使钢尺发声,看钢尺有什么现象,钢尺在发生时振动非常明显。如《种子的萌发》一课,学生讨论设计实验种子萌发需要空气时,完全没按教材上所提供的方法,而是讨论出把装种子的容器里的氧气想办法去掉,方法一用蜡烛在容器里燃烧,二是容器放铁丝绒,方法三是用管子抽掉里面的空气。如《反冲》一课,利用学具材料,让学生做反冲车,使学生既明白反冲的道理,又进行了一次小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制取二氧化碳,教材上是在一个瓶里放入一些碱的粉末,倒进一点水,使其湿润,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就会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加醋之后,效果并不明显,将醋改为稀释的盐酸,效果很好。教学中,灵活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实验效果会明显增强。
总之,教学中,我们既不能把教材神圣化,也不能脱离教材,想怎么就怎么上,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个尺度,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