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结束课的教学尝试

作者:黄虹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年01月05日 点击数: 字体:

有的人形象地把一篇好的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内容要充实、丰富,开头结尾也很重要。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一篇新课文如何导入使学生较快投入新课的学习,已引起教师的广泛重视。但对课文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当一篇课文分析结束后,我们的教师往往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仅以讲解完成课后练习,把讲过的内容再重点重复一下而草草收场,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长而久之,学生也会认为总是老一套而对语文结束课失去兴趣。其实,重视结束课的设计,对这一环节精心安排,设法出“新”、出“奇”,使所学课文“活”起来,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本学期,我在以往的教学积累基础上,借鉴有关教学资料,对此做了一点点尝试:

《马踏飞燕》是篇看图学文,文章层次清晰明了。图文对照学习后,我让学生尝试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件艺术珍品,既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得到锻炼,又把课文内容、表达层次加以了巩固。学生讲得带劲,听得专心,评得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我则让学生借鉴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述方法,介绍本大组的十二、三个同学,学习作者观察、叙述的方法。

《夜莺的歌声》文字浅显,易于理解,我就在结束课时让学生把文中的小英雄与熟悉的小英雄王二小进行比较。激烈的讨论,使学生对人物有了更深的感受。武松打虎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于是在结束《景阳岗》一课时,让学生替武松设计一份找工作的自荐表,从而使学生对武松的认识更深入全面。这种时代气息浓厚的练习,学生很感兴趣。

《十六年前的回忆》讲的是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在结束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拟写一封被审后李大钊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星华的信,把体会到的李大钊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融入之中,学生写得很不错……

教学实践表明,结束课同新课导入一样,也要力求避免模式化,应依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总结归纳法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总结全篇,有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之功效,能使学生的认识和记忆更加完整。但作为高年级,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此外,还可以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即采用发散思考法。承上启下法则能使学生感悟到所学知识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激发起努力巩固已学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的欲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留有余地法更适合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它不必忙于下结论,可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去思考,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

总之,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教师处理好课文教学的结束工作,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