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
曾记得一位英国的作家写过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写到:我看到水壶开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瓦特看到水壶开了,静静地坐在一边思考,最后他造出了一台改写人类历史的蒸汽机……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性。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我们就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皮亚杰描述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而我们的科学课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为科学课具有直观、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独创性,让学生有大量的具体形象感知及亲身操作的机会。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课堂的每一个训练环节,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为他们的乐学而教。
一、在不断深入的活动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准确性、概括性和预见性,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现象、结论能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我们科学课要做的也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一个从事物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在不断深化的学习活动中定能助长学生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深刻、敏锐的触角。
例如在上《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在课中实验小学的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
师:昨天,老师在玩磁铁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想想老师在为什么而感到奇怪?
(师说着将一根条形磁铁平放到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拿了起来,水平呈现在学生眼前)
生1:为磁铁能吸住许多回形针。
生2:为有的地方吸得多,有的地方吸得少。
师:你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2:磁铁的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比较少。
生3:为这根磁铁越靠两边越吸得多,越靠中间越吸得少而感到奇怪。师:你的回答不但科学,而且具体,真有科学家的风范。那么,同学们,看着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4:磁铁两端的吸引力较强,中间部分较弱。
师:这种吸引力我们称它为磁性。
生5:磁铁越靠两端磁性越强,越靠中间磁性越弱。
师:如果在这句话的前面再加上“可能”一词,那就更科学了,因为这是我们猜想的,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现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假设吗?
……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大可直接阐述这种现象,继而直接提问为什么;或者先直接抛出假设,再让学生想方设法证明假设。教师并没有为了“磁铁越靠两端磁性越强,越靠中间磁性越弱”这一科学结论而直奔中心、快马加鞭,而是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观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渐认识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深刻性,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二、在相互表达和倾听中提升思维严密性
说到“表达”与“倾听”这两个词,似乎与语文关系较为密切,在科学课上谈表达、倾听似乎有点不太协调。其实不然,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表达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在思维过程,对学生表达的指导,让学生对他人表达的“挑刺”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在科学课上,教师若能关注学生的表达和倾听,抓住其中的缺陷,引领学生认识自身回答的不足,则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也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在执较《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时曾有过这样一个插曲。我让学生用电线和小灯泡去检测身边常用物品的导电性,学生在汇报检测结果时,有位同学汇报说:“老师,小刀不导电。”当时我意识到这里面存在问题,于是让全班同学讨论并再次实验,结果是这位同学把小刀有塑料的一边连接在电线上,所以不能导电,验证结果是真实的,但我却并未就此而罢休,反而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为什么会对他的汇报产生怀疑吗?”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最后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讨论的过程,但他们所收获的又何尝只是金属制品能导电这一常识呢?若教师不从心底关注学生的表达,又怎能发现这其中的“不科学”,发现这其中蕴涵着的教育资源呢?所以,在科学课的交流中,我们也应像语文老师那样关注学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并在表达和倾听中让学生思维严密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做到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