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一附小红领巾广播站 】跟着音乐学党史 红色故事我来讲(第十五期)

作者:刘丹卉 文章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7日 点击数: 字体:

 一百年披荆斩棘,一百年岁月如歌。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2021年秋季,我校继续开展“跟着音乐学党史”系列活动。本月由三年级队员为我们带来“红色歌曲展示”、“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红色故事我来讲”。让我们跟着宣讲员们在红色歌曲和红色故事中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

大一附小 三(4)中队易柏简讲述红色歌曲《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


《游击队歌》的词、曲作者是贺绿汀爷爷。贺绿汀爷爷是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他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家中,第一个投身于农民运动的战士;同时,他创作的《牧童短笛》,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承认的钢琴曲子。

1937年,日寇全面侵略中国,中国大地到处都是抗日的怒吼。贺绿汀爷爷作为一名艺术家,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一队,用文艺的形式宣传抗日。1937年底,贺绿汀爷爷和剧团来到了山西临汾市的八路军办事处。在这里,他聆听了八路军将士对游击战术的讲解;他看到了八路军将士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乐观顽强,机智灵活、奋勇杀敌;有一天,在一名八路军战士小军鼓“咚咚哒哒咚哒哒……”的鼓点声中,他突发灵感,脑海中浮现游击队战士在高山密林,在青纱帐中打击敌人的情景,于是,在一个晚上,便写出了这首抗日红歌。

这首歌激昂有力,充满了乐观精神,非常能鼓舞战士们的斗志;同时这首歌朗朗上口,很适于部队行军时边走边唱。很快,这首歌红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流行的经典歌曲之一。

《游击队歌》是如此具有影响力,大家知道她最初的手稿在哪里吗?是的,这份手稿经历岁月的浸润,虽然泛黄,但弥足珍贵,现珍藏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

时光荏苒,80多年过去了,但是《游击队歌》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操、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然生动、鲜明,毫不过时;她让我们在音乐艺术中,学习先辈革命精神,重温红色经典,延续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好少年。


红色故事我来讲


武大一附小 三(5)中队吴珞颀讲述红色故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392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从此刘胡兰开始接触到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而且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在陕北转战途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红色歌曲”的传唱仿佛把队员们带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队员们在追忆那些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奉献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英雄的同时,激发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队员们在鲜活的红色故事里,感受革命初心,汲取红色力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