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组于2018年12月25日在校微格教室,进行了校内公开课展示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一年级备课组张笑教师执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一年级备课组全体教师,积极地备课、做课件,互相探讨,探索低年段教育教学规律,潜心研究教法、学法,为能够上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做了充分地准备。张笑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在这节课中都进行了很好地体现与运用,充分展示武大一附小教师的教学风采。课后老师们认真地进行交流与探讨,最后刘中林特级教师对本次教研进行了详细地总结。
校内教研课是教师进行业务切磋、相互学习、提升自我的一个有力平台。大家在教研活动中畅所欲言,谈论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探讨教学中的神来之笔。教研已成为了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让每一次的授课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冥思苦想,而是成为了众多教师智慧的结晶。
课后教学反思
一年级组 张笑
《青蛙写诗》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教材内容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青蛙的诗里面就只有14个呱,加上三种标点符号,课文的教学难点主要是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就是讲标点符号的作用,也还要教会学生认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把认识标点符号与识字相结合,体会标点在青蛙诗中的作用。
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整个课上下来重点不够突出,所以层次不分明,整堂课学生被老师牵着在走,读得也很少,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试教完后,经过组内老师的帮助,特别是组长朱丽老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我指导和修改教案,将一些迂回的环节进行调整,最后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单纯去问学生给青蛙来帮忙的有哪些,然后认识这些标点符号,虽然教学任务达到了,但课文的趣味性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的自学和合作学习没有得到锻炼。
在整个一年级组老师的集体探讨和研究下,依据教材及学生学习特点,对本课教学设计以鲜明的图画、有趣的游戏为识字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想象逗号、句号、省略号与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相似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修改教案,还是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经过刘专家的指导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小蝌蚪与逗号之间的联系,出示图片去启发学生认识这些标点符号,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是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青蛙的诗可能在说些什么,让学生去猜,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最后的一次展示课中,老师有意识的在引导语言和教态上用儿童化的语言,注重引导学生的朗读,读出感情,在识字环节,采用多种识字方式,让孩子喜欢识字,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特别是把“要”和“成”放在句子中来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标点符号怎样读,看似简单,对孩子而言却很抽象,借助形象化的课文小蝌蚪、水泡泡等相似形象,将直观的图片和三种标点符号的名字形态进行对比,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形象和具象思维能力。紧接着老师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引导学生完成句子“ 像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简单的句子被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精彩纷呈。
特别是“一串水珠”中的“串”字,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这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谋而合,他们对图形、色彩、音乐的感知力比较敏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去理解,并且与自己生活实际见到的东西练习起来,老师选择用微课进行讲解,此举正体现了一年级“互联网下”说话写话训练的研究主题,我们制作精美的微课,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还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逐步探究。首先,解释“串”,最早人们把用直直的棍子穿起来的叫做“串”,让学生先自己说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东西是串起来的,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待学生说完后,视频播放“羊肉串”、“冰糖葫芦串”等类似的事物进行解释,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播放视频后问学生还有哪些东西不用直直的棍子穿起来也叫串。这样下来学生对“串”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在整个磨课过程中,让我对一年级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那么就要研究将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互学的优势,总结规律,高效识字。这样设计处理减轻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负担,使识字教学更加轻松愉快,课堂变得短时高效。另外,还要注意把阅读和巩固识字相结合,使生字教学回归整体,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